去過藍洞之後~我們在卡布里島上閑晃,順便吃午餐~風景很漂亮^^海風吹來讓人昏昏欲睡的,很舒服~只不過去餐廳的路上,彎曲的山路讓我一路頭疼...
下午搭車回羅馬,晚上報名了夜遊活動,迫不及待的要一窺羅馬的夜景。
羅馬是一座『充塞』古蹟的城市,据說羅馬的地鐵,挖了幾十年,建建停停,就是沒法竣工,因為一共挖出了六座古蹟,最後索性不蓋了。所以有人說羅馬城其實有兩座,一座在地上,一座在地下。
因為是晚上,所以很多古蹟不開放入內參觀,不過,光是看那些建築的外貌就夠讓人吃驚的了。我們參觀了歌劇院、市政廳、火神廟、真理之口(想像奧黛麗赫本在羅馬假期中的公主樣子)、競技場、賽馬場,透過教堂的大門的鑰匙孔窺看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。
夜晚的羅馬很漂亮,許多古蹟噴泉的下方都裝上了投射燈,映出和白日截然不同的風情。羅馬市中心的古蹟俯拾皆是,兩三步就可以看到古蹟,多的不勝枚舉,市政廳前的大台階據說是米開朗基羅設計的,微微傾斜的台階,每一層都有排水系統,是在當時很進步的設計,另外,每層階梯的寬度都經過仔細的測量,正好是讓人能夠左右腳交換踏步的距離。台階頂端的廣場上,十二星芒的放射狀嵌磁圖形聽聞是參考法國巴黎協和廣場的設計,以前設計青天白日旗的陸皓東則是拷貝這裡的設計。羅馬的建築都是用白色的石灰石建的,當地人稱之為羅馬的靈魂,這種石頭會隨溫度而膨脹收縮,經過千年的風刮雨打,緊密的接合在每棟歷史悠久的建築古蹟上。舊式的羅馬建築,牆壁聽說可以厚達1.5m~冬暖夏涼根本不用冷氣,所以,在羅馬,有錢人很喜歡住舊房子,新房子,那是留給沒錢的人住的。羅馬市府也規定羅馬人整修房子必須要按照原樣修建,所以羅馬市有不少地方都保存著古色古香的味道。唯一可惜的是,義大利實在是個亂七八糟的國家,就我這一次的心得~法國的古蹟維護的實在比義大利好阿~可惜了羅馬這麼多古文明的遺跡說~~
隔天早上我們參觀了梵蒂岡博物館和聖彼得大教堂。梵蒂岡博物館內最出名的參觀景點就是西斯汀禮拜堂,因為堂內的穹頂上繪有米開朗基羅的名作『創世紀』,這個大圓頂總共耗費了他四年的時間,另外,館內也藏有米開朗基羅的另外一幅畫作『最後的晚餐』。聖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,進門就可以看到米開朗基羅的『聖母哀子像』,據說是米開朗基羅唯一的簽名作品。另外,還有聖彼得的銅像,摸一摸他的腳,可以許願的。教堂的地板上,從門口算起,依序刻著其他著名大教堂的名字,走廊上展示的石版,雕刻著歷代教宗的名字,剛剛過世的保羅若望名字也赫然在列,如果我記得沒錯的話,是在最後一行的第四、五個名字。教堂外面的大廣場可以看到教宗的窗戶,據說教宗每個星期三會站在窗口接受人們的朝拜。前任教宗的喪禮也是在此舉行並開放信徒瞻仰遺容。
我們那天早上光是排隊要進博物館就排隊排了兩小時,聽說每年來此參觀的人數多達百萬。進去參觀也大概花了差不多兩個多小時,等到走出來的時候已經是頭暈眼花,東西南北都分不清了。裡面人潮實在是多到讓人覺得呼吸困難..感覺好像是帶著朝聖的心情....走進...菜市場.....
Anyway~我覺得博物館和教堂實在應該好好控管一下參觀的人數,不然實在是喔.....
下午的重點參觀是羅馬競技場,

羅馬鬥獸場(Colosseum),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(Amphitheatrum Flavium),亦譯作羅馬大角鬥場、羅馬圓形競技場、科洛西姆、哥羅塞姆,位於今天的義大利羅馬市中心,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鬥場,建于公元72至82年間,現僅存遺跡。

鬥獸場由維斯西巴安(Vespasian)皇帝下令修建,在其兒子圖密善在位期間建成,是古羅馬帝國標誌性的建築物之一。

當天門外還有打扮的像古代鬥獸士的人在拉觀光客照相,照一次要2~5歐元呢~就像羅素克洛在神鬼戰士裡面的那種裝扮~不過我對照那種相不感興趣,所以沒去拍。

鬥獸場這種建築形態起源於古希臘時期的劇場,當時的劇場都傍山而建,呈半圓形,觀眾席就在山坡上層層升起。但是到了古羅馬時期,人們開始利用拱券結構將觀眾席架起來,並將兩個半圓形的劇場對接起來,因此形成了所謂的圓形劇場(amphitheatrum),並且不再需要靠山而建了。而羅馬鬥獸場就是羅馬帝國內規模最大的一個橢圓形角鬥場,它長軸187米,短軸155米,周長527米,中央為表演區,長軸86米,短軸54米,地面鋪上地板,外面圍著層層看台。看台約有60排,分為五個區,最下面前排是貴賓(如元老、長官、祭司等)區,第二層供貴族使用,第三區是給富人使用的,第四區由普通公民使用,最後一區則是給底層婦女使用,全部是站席。在觀眾席上還有用懸索吊掛的天篷,這是用來遮陽的;而且天篷向中間傾斜,便於通風。這些天篷由站在最上層柱廊的水手們像控制風帆那樣操控。 

鬥獸場內部鬥獸場的看台用三層混凝土制的筒形拱上,每層80個拱,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環形券廊(即拱券支撐起來的走廊),最上層則是50米高的實牆。看台逐層向後退,形成階梯式坡度。每層的80個拱形成了80個開口,最上面兩層則有80個窗洞,觀眾們入場時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編號,首先找到自己應從哪個底層拱門入場,然後再沿著樓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區域,最後找到自己的位子。整個鬥獸場最多可容納5萬人,卻因入場設計周到而不會出現擁堵混亂,這種入場的設計即使是今天的大型體育場依然沿用。

鬥獸場表演區地底下隱藏著很多洞口和管道,這裡可以儲存道具和牲畜,以及角鬥士,表演開始時再將他們吊起到地面上。鬥獸場甚至可以利用輸水道引水。公元248年在鬥獸場就曾這樣將水引入表演區,形成一個湖,表演海戰的場面,來慶祝羅馬建成1000年。

公元217年鬥獸場遭雷擊引起大火,受到部分毀壞,但是很快在238年又修複,繼續舉行人與獸或人與人之間的搏鬥表演,這樣的活動一直到公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。公元442年和508年發生的兩次強烈地震對鬥獸場結構本身造成了嚴重的損壞,在中世紀時期該建築物並沒有受到任何保護,因此損壞進一步加劇,後來乾脆被用來當作碉堡。15世紀時梵蒂冈為了建造教堂和樞密院,竟然拆除了鬥獸場的部分石料。1749年羅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難為由才宣佈其為聖地,並對其進行保護。直到現在,每年約翰·保羅二世教皇都會在此舉行儀式紀念這些殉難的烈士,但是卻沒有歷史證據顯示確曾有基督徒在此殉道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ubbl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